当前位置: 首页> 正文

江苏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汲取从严治党强大精神力量

来源:
新华日报
时间:
   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家风是一种德行传承,更是关系党风、连着政风、影响民风的根本风气。
 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,“家国天下”的情怀深入骨髓,“修身”之后要“齐家”,“齐家”而后能“治国”。优良家风,不仅是个人修为的体现,更是传承精神品质的纽带,亦是约束人心的规范。与制度、法律相比,家风既拥有强大的内在约束力,又有着丰富的亲情感染力。可以说,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,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,家风建设是作风涵养之要。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。他说,领导干部的家风,不是个人小事、家庭私事,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。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,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、固本培元,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  历史是一面镜子,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思考。“将教天下,必定其家,必正其身。”“莫用三爷,废职亡家。”“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,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。”中国古代有许多名门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规家训,其后人无论是平民百姓,还是达官显贵,都会相对遵纪守法,这其中,家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。良好的家风对他们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,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家规家训对他们又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。
  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,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,他们树立的醇厚家风,于家而言,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;于党而言,是党内优秀传统的重要源头之一。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看,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,廉洁修身、廉洁齐家,在管好自己的同时,严格要求配偶、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。
  无论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还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“赶考”的峥嵘岁月里,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故事,那些触及灵魂、涤荡心灵的家规家训,如鎏金石刻般,经时光河流千百年的冲刷,不但没有流逝,反而越发弥足珍贵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,这些浸润着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的好家风,犹如一件件“传家宝”,为改进党风政风、落实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“抓手”。
  江苏历史源远流长,文化底蕴深厚,根植其中的家训文化一脉相承,积厚流光,与时代发展相得益彰。被誉为中华“家训之祖”的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、“治家之经”的朱柏庐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以及近现代的《傅雷家书》等经典家训都出自江苏,影响广泛,为后人恪守与传承。这其中的不少家训,都来自曾为官之人,而他们对做官的普遍共识“清廉”,在当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 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铸就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,在正家风、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,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、公而忘私的大义,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。广大领导干部要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:家风纯正是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正能量,家风腐化则是为人处世难以承受的负资产。领导干部手执权力重器,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都非同小可,自当从家庭做起,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,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。
  十二届省纪委六次全会指出,挖掘江苏丰厚的廉洁文化历史和人文资源,汲取家规家风、乡规民约中的精华,扬真抑假、扬善抑恶、扬美抑丑,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。今年以来,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结合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不断挖掘、传播、践行家风文化,并注入新的内涵,让党员干部鉴古思今,树立清廉家风。本期“清风扬帆”专栏选取了我省具有代表性的家规家训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好家训、培育好家风、涵养好作风,带动党风向好、民风向善。

  家风传承
  爱国篇——
  为国效力,赤胆忠心
  《张謇家诫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,与草木同生,即不与草木同腐。父教育而母实业。
  【释义】 如果留下一些有用的事业,人虽然与草木一同生长,却不会与草木一起腐朽。要以实业救国、教育兴国。
  概要:
  《张謇家诫》讲述了祸福相依、修身养德、谨言与慎行、读书与做人、门第与责任、立身与行事、择友与交际等方面的道理,并刻于“书庭之屏”,让子孙“出入寓目而加省”,希望子孙牢记“家诫”,传承好的家风。在中国历代500多名状元中,张謇是下海经商第一人,他将“父教育、母实业”的理念深深融入为国效力、报效国家的奋斗与实践。
  《何氏家训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不出则寥寥无闻,出则立业建功,以安天下。
  【释义】 人生要知进退,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建功立业,以安天下。
  概要:
  扬州何园一脉信奉何氏家训十一则,何氏家训从孝敬亲长、隆师亲友、节义勤俭、读书写字、出处进退等11个方面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、待人接物之道,彰显了一个大家族的文化渊源、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。1883年,何园主人何芷舠选择诗酒田园,归隐自娱,但到了20世纪初,《辛丑和约》的签订惊醒了有志于救国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。当时已年逾66岁的芷舠公,置华丽何园不顾,率全家三代移居上海,从事实业救国、教育救国活动,开启了新篇章。
  敬业篇——
  担当有为,勤政廉政
  《翁氏家训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富贵不足保而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。
  【释义】 一个家族的富贵不是永远可以保持的,只有忠孝洁勤,保持清白家风,方可德泽于一个家族的传承。
  概要:
  常熟翁氏家族以耕读传家、读书振家,子孙后代富贵后不忘先世力耕勤俭之积。翁同龢自小接受儒家教育,培植价值理性,在立身行己上下功夫,走上仕途后秉承“冷官作风”,“不玷家声”。较之历史上其它显赫的家族,翁氏不以追求权势、财富为目的,而以读书立学、著书立说为职志。尽管不少人位居高位,但翁氏家族始终秉承祖训,传承了清廉自律的清白家风、志在报国的优良作风。
  《阮氏家训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“眼前皆赤子,头上有青天”。
  【释义】 廉洁自律,凡要求下属做到的,自己率先垂范。
  概要:
  “三朝重臣、封疆大吏”的阮元是扬州有史以来官阶最高的名臣,没有父荫,靠的是勤政廉政。阮元家规虽已佚,但仍有三种文献有记载,以“推明古训,实事求是”的儒学思想浸润,训诫子孙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。
  诚信篇——
  为人正直,诚心正意
  《何氏家范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仁德立身,礼义持家。
  【释义】 为人当积德行善,治家重礼仪规矩。
  概要:
  《何氏家范》又名《何氏家范条件十则》,共1352字,十条家范将传统的忠、信、孝、悌、礼、义、廉、耻具体化,要求每个族人循规做人、依范行事。在“家范十则”的引导下,何氏家族在明清年间人才辈出、声名远扬。
  《朱子家训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与肩挑贸易,毋占便宜;见贫苦亲邻,须加温恤。
  【释义】 和做生意的挑贩们交易,不要占他们的便宜;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,要关心他们,给予援助。
  概要:
  朱柏庐所著《治家格言》,世称《朱子家训》,是朱柏庐总结前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,并联系自己的感受体会编写而成。全文634字,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,是一篇家教名著,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。《朱子家训》读来琅琅上口,问世以来流传甚广,被尊为“治家之经”,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。
  友善篇——
  与人为善,为人谦和
  《颜氏家训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是以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也。
  【释义】 与善人相处,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,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。
  概要:
  《颜氏家训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教育家、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,成书于隋文帝杨坚时期,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、思想、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,也是一部涉及玄学、语言学、文学、音韵、训诂、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的学术著作。作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家庭教育专著,《颜氏家训》共七卷二十篇,以儒家思想为主导,旁涉道、佛,凝聚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人生的深切感悟,也凸显了一位仁慈睿智的长者对子孙的舐犊之情。
  《板桥家书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心存仁厚,推己及人
  【释义】 做人须善良厚道,做事要换位思考。
  概要:
  诗书画大家、著名廉吏郑板桥在外为官期间,留下了影响深远的《板桥家书》,内容涉及古今历史、人品仕途、家庭教育等,蕴含了“不留把柄,与人为善”、“心存仁厚,推己及人”、“得志不傲,周济乡亲”、“体恤他人,暖老温贫”、“严于律己,不同流俗”、“平等互爱,做人第一”等思想。正如他自己所言“十六通家书,绝不谈天说地,而日用家常,颇有言近旨远之处”,其中关于处理人情世故、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做法,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鉴。
  廉洁篇——
  清正为官,修身齐家
  《顾氏家训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人之不廉,而至于悖礼犯义,其原皆生于无耻也。故士大夫之无耻,是谓国耻。
  【释义】 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,乃至于违犯礼义,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。因此,士大夫的无耻,是国耻。
  概要:
  《顾氏家训》是明末清初昆山名儒顾炎武为学修身治家思想的汇集,见于《日知录》、《亭林诗文集》等作品,影响了许多顾氏子侄门人。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——“礼义廉耻,是谓四维”。他将“博学于文”、“行己有耻”结合起来,作为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,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而注重实学的人才真正符合“圣人之道”。
  《王氏家训》
  解读:
  【原文】 生平淡泊,寡交通显,请托不行,苞苴悉绝。
  【释义】 生平要淡泊随性,少结交权势通达的人,不要接受别人的贿赂,替别人办一些不能办的事。
  概要:
  高邮王安国、王念孙父子训诂学的成就名满天下,身为朝廷官员,十分重视“立品节操”,其刚正清廉,敢向和珅“叫板”的经历更是可圈可点。王家通过口口相传的告诫,散布于作品中的思想,影响了一代代王氏后人,也让王家在清朝连续出了四代进士、三代翰林、两代鼎甲、两代尚书。